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时间:2024-07-12 14:57:1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9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2005.06.03 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余府发〔2005〕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市历来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和省政府作出有关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来,我市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市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日趋好转,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消费信心明显增强。但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尚需付出艰苦努力。为进一步规范我市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切实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这条主线,整合监管资源,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积极开展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理顺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形成监管合力;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监管水平,逐步实现我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使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下降,人民群众食品药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积极探索和创新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更加完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药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药品安全和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为促进我市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实现决战工业500亿目标营造良好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
三、任务及要求
㈠大力整顿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业,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工业水平。按照食品专项整治确定的重点品种,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生产加工行为,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按时完成糖果制品(含巧克力)、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炒货制品、蛋制品、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十三类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安全性评价,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加强药品生产企业GMP的跟踪检查,督促其按规范要求组织生产,防止不规范生产加工药品现象。要通过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顿,坚决关闭不具备产品质量安全条件的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分子,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工业水平。
㈡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留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模式,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
㈢狠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尝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推进经销企业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继续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药品例行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药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药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药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和虚假食品药品广告行为。
㈣把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药品市场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农民和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药品行为。将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对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尝集贸市尝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小药店、小诊所的监管力度,强化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的检查监督。
㈤依法查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集中力量及时查处食品药品安全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各有关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实行首问责任制,认真受理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投诉举报并及时查处;对重要案件和重大事故要按程序上报,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案件,要及时报告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协调组织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得以罚代刑。
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服务发展大局。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精神,充分宣传法律法规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报道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工作好做法,及时揭露、曝光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典型案件,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认真总结宣传一批重视质量、讲求信誉的企业,大力推介一批食品药品产品,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增强群众消费信心。
四、主要措施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力求治本 ,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
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领导。食品药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各级政府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从2005年开始,市、县两级要把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考核内容,落实工作经费,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理顺工作职责,落实监管责任。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4〕35号)精神,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明确部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要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执法监督过程中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决不允许互相推诿和扯皮。
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农村,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全面建立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制度,各乡(镇、办事处)并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监管体系。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充实基层执法人员力量,严把人员“入口”,畅通“出口”,加强监督,严肃法纪,防止和纠正“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等现象。各部门要切实改善基层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夯实食品药品监管执法的物质基矗
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质监部门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清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地方和企业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在充分发挥农业、质监、卫生等部门检测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整合检测资源,明确各检测机构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和重复建设,逐步建立覆盖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网络。
㈤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认真落实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所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含餐饮行业)都要向消费者作出质量安全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5人以上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都要配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员,并按要求上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摸清监管对象情况,建立监管对象的档案。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我市食品药品信息联网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监管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00五年六月三日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标准》的通知

国家教育委员会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标准》的通知

1990年8月16日,国家教委


现将《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标准》发给你们,请予以贯彻执行。
搞好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建设,对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望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在近年内建成一批有特色的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使其在本地区、本部门更好地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办好一批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重点职业高中),促进职业中学建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所称重点职业高中,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在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的职业高级中学。
第三条 重点职业高中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中等技术、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第四条 重点职业高中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办学形式、生产经营、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示范作用,并为当地其他职业学校提供办学经验以及师资、设备、业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第五条 重点职业高中,面向社会统一招生,并可根据当地需要实行定向招生和接受委托培养。学制一般为3年,并应根据当地需要,举办各种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第二章 办学基本条件
第六条 独立设校。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规模,城市不少于600人,农村不少于500人。
第七条 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人才需要设置专业(工种)。城市学校的专业(工种)设置,要适应提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农村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渔业服务的专业。
每校须有稳定的、具有优势的骨干专业(工种)。
第八条 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生产、生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需要。校园占地面积,城市学校一般不少于生均30平方米,农村学校一般不少于生均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生均20平方米。住宿学校的学生宿舍建筑面积,每生不得少于4平方米。
第九条 有适应专业特点,满足教学要求的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
第十条 有按专业性质、学生人数配置的实验仪器、设备、标本、模型。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实验开出率:文化课不低于90%,专业课不低于80%。
第十一条 图书馆应包括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书库。教师资料室的座位按教职工总数的20%设置,学生阅览室的座位按学生总数的15%设置。
适用图书,城市学校生均50册以上;农村学校生均40册左右。报刊杂志不少于200种。
第十二条 有与专业对口的厂、场、店等校内实习基地和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工科专业保证实习学生每生一个工位;农、林、牧各专业,应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水面和一定规模的示范场所,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与专业对口的家庭实习场地。
第十三条 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基地,开展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活动,年创利一般不少于10万元。其收入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外,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第十四条 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场地和不少于250米的环形跑道,有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第三章 学校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符合干部四化要求,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懂得职业教育规律,熟悉和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有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团结协作,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第十六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貌良好。
第十七条 与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第十八条 有切实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四章 教 师
第十九条 有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相适应的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二十条 教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精心组织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十一条 除特殊专业外,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达到1∶10以上。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比例以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课时比例为依据。教职工的队伍要精干,工作量要饱满。
第二十二条 教师任职要求按国家教委有关规定执行。
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具有中级职务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40%左右,每个稳定专业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务的专业骨干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要有指导技能训练和实习的能力,有3年以上本专业实践经验。
第二十三条 有教师培养、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师资水平。

第五章 教 学
第二十四条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较高。
第二十五条 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齐全。根据本地区特点和需要选用或编写适用教材。
第二十六条 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密切配合。实习教学有大纲、教材和指导书。对每个技能训练环节有明确、规范的要求。
技艺性较强的专业(工种),实习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数的50%。

第六章 德 育
第二十七条 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德育工作经验。
第二十八条 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向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党委或地方党委领导下,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负责,党组织起监督、保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以及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学校有计划地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培训。

第七章 体育、美育、卫生工作
第三十条 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好体育课,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生中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达标率90%以上。
第三十一条 重视美育,开设美育课或美育选修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有专职或兼职美育教师,有美育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活动器材。
第三十二条 做好学生卫生保健工作,教育学生养成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品德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八章 毕业生工作
第三十三条 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
第三十四条 采取有效措施,推荐或协助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专业对口率达70%以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档案。特别要做好回乡毕业生的扶助指导工作,使他们在科技兴农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第九章 经 费
第三十五条 学校经费有稳定来源。办学部门拨给重点职业高中的生均经费应比当地普通高中高出两倍以上。校舍维修和基建投资纳入地方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的基建计划。
第三十六条 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扶持重点职业高中办好校办企业(厂、场、店等),在投资、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十章 审批程序
第三十七条 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评定和复查工作每4年进行一次。根据国家教委的部署,由地(市)政府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估,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教委备案。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与省级重点中学同等待遇。
第三十九条 本标准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焦作市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

第7号


《焦作市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10月30日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孙立坤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


焦作市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突发事件信息,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信息,是指涉及本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应对的突发事件信息,包括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信息。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红色)为最高级别。
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信息,是指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以及与突发事件相关,需提醒公众注意防范的公共服务信息。
第四条 发布、传播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应遵循统一、准确、及时的原则。“统一”就是信息发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统一口径发布;“准确”就是发布的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发布信息之前,必须认真细致地核对事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及时”就是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适时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和应对处置信息,市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同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下承担有关具体工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也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发布相关专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应对处置信息;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信息。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储存、分析评估、制作报告相关突发事件信息。
市气象部门要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广播、电视、通信、交通、旅游、城管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办法,保证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畅通、传播及时。
第七条 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内容。
第八条 涉及气象灾害的突发事件,其预警信息由市气象台制作,报市气象部门审查同意后尽快向社会发布。
第九条 涉及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其预警信息分别由市水利、地震、国土、农业、林业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作。信息制作完毕,经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或者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尽快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涉及事故灾难的突发事件,其预警信息分别由市安监、建设、交通、环保、城管、供电、通信、公安及公安交管、公安消防等相关单位负责制作。信息制作完毕,经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或者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尽快向社会发布。
第十一条 涉及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其预警信息分别由市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制作。信息制作完毕,经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或者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尽快向社会发布。
第十二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要求,及时制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信息,报经该指挥机构审定同意后,尽快交由应急新闻发布机构通过组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统一发布。
第十三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以及持续期间,需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向社会发布的相关公共服务信息,由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制作,经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尽快向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各有关部门及单位在制作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时效性,不得制作不准确、不真实或者过时信息。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和传播媒介,采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通知等方式,快速、及时、准确地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给社会各界和公众。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第十六条 本市和驻焦新闻单位以及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企业,应当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按本办法的规定做好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的传播工作。
(一)本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接收到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文字传真件后,应当尽快通过广播频率、电视滚动字幕播发信息,且每条信息播发间隔时间不超过20分钟。重大紧急信息要不间断反复播放。
(二)本市和驻焦各报社接收到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后,应当尽快在当日或者次日报纸醒目位置予以登载。
(三)本市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企业接收到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信息后,应当尽快通过手机短信向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手机用户传播该信息。
第十七条 本市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集会场所和大型商业、娱乐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接收到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后,应当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有序疏导人员,尽快通过电子显示装置或者其他媒介传播该信息。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单位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工作,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突发事件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十条 公众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要配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对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传播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时,应当标明信息制作单位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信息内容,不得拒绝或者拖延传播信息,不得传播过时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预警和应对处置信息。
第二十二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信息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相关规定,自本办法发布之日起1个月内拟订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不同类别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信息制作与发布或者传播的具体时限和程序,报相应类别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市人民政府统一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